舞蹈论文题目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研究的开题报告
1、 话题背景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学者没有看到铜鼓在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的意义,国际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国的铜鼓和铜鼓舞蹈,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作为青铜器时代的代表性文物,南方的铜鼓和北方的铜鼎是从新石器时代的铜鼎演变而来的。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北方的铜鼎在失去了权力象征功能后,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而南方的铜鼓在失去权力功能后又回到了人们手中,成为了一种活的文化。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鼓发源地。。它有许多形状,分布广泛。它被视为“神器”、“祭器”、“重器”和“宝器”。作为铜鼓文化中的一种舞蹈艺术,它以活的表现形式展示和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长期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铜鼓和铜鼓舞以其独特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传播到中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在铜鼓文化的传播中,形成了一种全国对话和国际交流,实现了相互沟通和理解,共同促进了铜鼓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历史证明,文化保护得当,传承加强,民族发展会更快,文化政治影响会更大。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仍在使用铜鼓的少数民族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进而探究不同民族的铜鼓文化和铜鼓舞的起源、传播、兴衰的历史轨迹,揭示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特点和类型。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为了发扬光大,提出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铜鼓的途径。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另一方面,保护西南少数民族铜鼓。传承、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随着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认识,西南铜鼓的发掘和传承研究将有更好的机遇和发展,使铜鼓重新焕发艺术青春,焕发艺术魅力,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3、 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论
铜鼓是一种青铜器,最早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铜鼓由铜、锡和铝合金制成,主要部件为铜。工艺精湛。中国是铜鼓的发源地。这是第一个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地区。它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流传。在中国,铜鼓流行并分布在西南部,即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重庆南部和湖南西部,而铜鼓最集中的地方是广西和云南。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铜鼓出现在云南西部。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40多个铜鼓有力地证明,滇池以西、洱海以东、元江以北、金沙江以南的云南元江流域是万家坝铜鼓的政治中心。这些原始类型的铜鼓与铜坩埚非常相似。因此,这个地区应该是铜鼓的发源地。广西的铜鼓也很早就流行了。据史料记载,三国、金、南北朝时期活跃于广西的俚语、芜湖、辽,广泛使用铜鼓。广西东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出土了铜鼓,其中玉林、钦州、梧州、柳州和南宁出土的铜鼓密度最高。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西南地区广泛使用铜鼓的民族包括罗、吴满、满历、辽、南满、中满、苗、歌劳、黎等少数民族。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铜鼓已经从各个民族中迁移、融合和退出。很少有少数民族保存和使用铜鼓。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只有壮语、布依语、水语、侗语、泰语、苗语、瑶语、藏语、缅甸语、彝语和侗语的人被保存下来。孟高棉语系的佤族、克木族和芒族。
4、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本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立足于国内外、各民族、各地区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学术视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认真考虑和总结新的实证证据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等方法,再次深入云南、广西、贵州等80多个县、村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本文对云南、广西、贵州三个少数民族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最普遍的铜鼓舞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试图运用舞蹈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对铜鼓舞在国内外的新材料、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进行分析,考古学、图像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铜鼓的原始面貌,力求深入分析和探索各民族铜鼓的发展变化,进而描述其起源,不同民族铜鼓舞的发展和创新规律,揭示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探索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的从而深入探讨西南少数民族铜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及保护、继承和创新铜鼓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深入分析铜鼓民族文化探索新的途径和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的插图主要来自蒋廷玉的古铜鼓艺术、李昆生和黄德荣的中国和东南亚古铜鼓中的图片,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学院对广西左江流域悬崖画的调查研究,以及杨德干在陈元璋《左江岩画舞蹈意象初探》等论文中对铜鼓音乐和舞蹈插图的探索.